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多向锻造如何影响H13模具钢的热疲劳和高温抗氧化性能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中山市华氏模具钢材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4-25
  

引言

H13模具钢作为热作模具的核心材料,其服役寿命受制于热疲劳裂纹扩展与高温氧化腐蚀两大瓶颈。近年来,多向锻造(Multi-directionalForging,MDF)工艺通过调控微观组织与碳化物分布,显著提升了H13钢的综合性能。

一、热疲劳性能的优化:从裂纹萌生到扩展抑制

1. 锻造比与组织均匀性

实验表明,锻造比(Forging Ratio)是影响热疲劳性能的核心参数。当锻造比从3增至5时,H13钢的热疲劳裂纹级别降低2级(如从6级降至4级),高温磨损体积减少6×10⁻³ mm³。其机理在于:

晶粒细化:锻造比提升促进动态再结晶,晶粒尺寸由原始50 μm细化至15 μm以下,晶界密度增加,阻碍位错滑移与裂纹萌生。

应力均质化:多向锻造(如“三镦三拔”工艺)通过多轴应变消除带状偏析,使碳化物(如M₇C₃、M₂₃C₆)分布均匀,减少局部应力集中。

2. 工艺参数的协同作用

温度窗口控制:始锻温度1120~1125℃与终锻温度900~920℃的组合,可平衡动态再结晶与晶粒粗化风险,使热疲劳级别降低4~6级。

动态损伤抑制:数值模拟显示,1050~1100℃变形温度下,多向锻造通过优化金属流动路径,将局部应变集中系数从2.8降至1.5,显著降低微裂纹形核概率。

二、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提升:从氧化动力学到微观屏障

1. 锻造比对氧化速率的抑制

当锻造比从3增至6时,H13钢在500℃氧化10 h后的单位面积质量增重减少48.33%(从121 mg·mm⁻²降至63 mg·mm⁻²)。其本质在于:

致密化晶界:锻造比增加使晶界体积分数提高30%,晶界曲折度增加,氧扩散路径受阻(扩散系数降低至原始值的40%)。

碳化物屏障效应:均匀分布的纳米级MC型碳化物(如VC、NbC)在氧化层界面形成“钉扎结构”,抑制氧化膜剥落。

2. 高温稳定性强化工艺

扩散退火协同:1250℃×12 h高温扩散退火结合多向锻造,可将枝晶偏析指数从1.8降至0.3,碳化物尺寸标准差由1.2 μm缩小至0.4 μm。

氧化层重构:SEM分析表明,锻造后试样表面氧化皮由片状(厚度>5 μm)转变为颗粒状(尺寸<1 μm),氧化膜粘附性提升,剥落倾向降低60%。

结论

多向锻造通过晶粒细化、碳化物均质化与动态损伤控制,使H13钢的热疲劳级别降低5级,高温氧化增重减少近50%。工艺优化需聚焦锻造比、温度窗口与协同热处理,以实现性能-成本的平衡。未来,结合人工智能工艺仿真与高通量实验,有望进一步突破现有性能极限。

友情链接:

咨询

电话

电话

0760-85888815

手机

189-8858-6811

微信号

二维码

添加微信

手机站

二维码

访问手机站网站